close

世博會下的吳哥窟 

 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西元1453年,君士坦丁堡被鄂圖曼土耳其人攻陷後,歐洲人為了維持與東方的貿易,開始尋找新的東去路線。15世紀初葉,葡萄牙人已經航向大西洋和非洲的西岸。到了西元1492年,哥倫布在西班牙國王的支持下,發現美洲新大陸。隔了6年後,華士古‧達伽瑪(Vasco da Gama)繞過非洲南端的好望角,建立從歐洲直達印度的海上新航線。在新大陸及新航路的發現下,葡萄牙和西班牙一躍成為15~17世紀,兩個最強大的殖民帝國。

 

歐洲各國看到葡、西兩國在海上探險帶來的龐大商機,開始競相效法。於是英、法分別在北美建立新的殖民地,荷蘭則在亞洲成立荷屬東印度公司。在各國爭先掠奪殖民地的過程裡,英國憑著強大的海軍艦隊,先後擊潰法國和荷蘭,成了17世紀到18世紀中葉,首屈一指的殖民強國。

在英、法等國統治下的殖民地,不僅成為列強原料的供應地,也成了他們商品的出口市場。由此衍生出的國際貿易,促使歐洲人們開始採用機器來增加生產,因而引起工業結構巨大的改變。19世紀初葉,工業革命正如火如荼在歐洲進行,之前所辦的工業博覽會,已無法滿足社會變遷的需求。當時英國工業不但獨佔世界鰲頭,倫敦也成為歐洲的金融中心。

 

在此強國氣勢主導下,倫敦在西元1851年,舉辦第一屆的世界博覽會。這次世博會的規模不但超出以往工業博覽會甚多,就連展品也以國際取代地方性商品,尤其那些推動工業革命的蒸汽機,更是舉世矚目的焦點。初期世博會大多被視為宣傳當代科技文明的展覽活動,但在背後卻是列強較勁的舞台。尤其在殖民地爭奪最激烈的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,當時世博主辦國都會特別設立殖民地部門,一方面將殖民地展覽當作世博會的主軸之一,另一方面趁機宣揚自己的殖民政績。西元1883年,阿姆斯特丹世博會首開風俗村展館的先例。藉著殖民地的生活影像,讓異地風土民情與文化,真實呈現在歐洲民眾面前。

 

西元1861年,亨利‧穆奧引領歐洲人走向吳哥探索的風潮;3年後,吳哥地區與柬埔寨王國淪為法國的殖民地。1878年的巴黎世博會首次展出吳哥文物,這對那些只能憑藉文字神遊吳哥的歐洲人來說,能親眼目睹書裡的古跡遺物,有如如獲至寶般得興奮。相隔53年後,由5座廟塔組成的吳哥寺模型,矗立在1931年巴黎世博會印度支那館的中央。「那就是亨利‧穆奧筆下神祕的吳哥嗎?」「為什麼廟塔造型和聖母院完全不同?」「那裡人民,生活的情形如何?」一連串的疑惑,讓會場裡的觀眾無不放聲驚呼。當時負責吳哥展品籌劃的路易斯‧德拉波特(Louis Delaporte),就像是展場裡的魔術師,在他雙手的創作下,巧妙地將文物與模型結合,讓沈睡在叢林裡的吳哥窟,變換出各種謎樣的面貌。就在觀眾看得如癡如醉之際,兩次世界大戰,讓殖民主義徹底瓦解,昔日附屬的殖民地,紛紛成為獨立國家。這時因為戰爭而停辦的世博會,順應新的國際情勢,將「和平」與「建設」變成戰後世博會的主題。到了近代,隨著科技進步,世博會改以專業博覽方式,探討科技、生活與環保議題。

  

  

 世博柬埔寨館

 

 

 

2010年上海世博會鑑於城市過度發展所引發失衡的現象,特別將本屆主題訂為「城市,讓生活更美好」。身為參展國之一的柬埔寨,不同於其他國家科技、環保的訴求,而以「城市中的文化生活」來回應這次世博會。柬埔寨在這屆世博展館的設計上,外觀主要是以吳哥寺和吳哥都城的景點為主,為了突顯「城市中的文化生活」,各個時期的建築,成了體現不同文化生活的分界。進入展館,首先映入眼簾是「吳哥時期(Angkor Period)」的神廟和文物,由於這一時期的建材都是以石頭為主,因此從《乳海翻攪》的實景、吳哥寺縮小版的模型,到印度神祇的雕像,整個吳哥展區,彷彿讓人置身在石頭寫出歷史的古城裡。這股心中的震撼,讓人更能體會132年前,吳哥文物首次在世博會發表,所引起巴黎社會的騷動。在另一個「烏棟時期(Odong Period)」展區裡,柬埔寨人民開始將木材廣泛應用在城市的建設上,由層層屋簷相疊而成的木造宮殿,屋頂鋪以磚瓦,簷板則以鏤空雕花作裝飾,此種類似涼亭的宮殿式建築,表現出不同前朝以石頭打造的文化生活。到了近代的「金邊時期(Phnom Penh Period)」,高樓林立的都會,成為現代化國家的象徵,市內寬闊的柏油道路,則引領柬埔寨人民邁向美好生活的遠景。     

 

世博會與吳哥窟的百年情緣,來自對藝術文化的共鳴,它就像是熟蠶結繭時所抽出的蠶絲,在細長纖維中,交織出絲縷的織品。當亨利‧穆奧將埋藏在叢林(蠶繭)裡的吳哥(蛹),公諸於世後,這時吳哥文明所散發的光芒,猶如一縷縷細絲,織造出吳哥帝國的壯闊(絲綢)。後來藉由世博會(絲路)的交流,才讓失落的吳哥文明重現昔日瑰麗光彩。〝春蠶到死絲方盡,留贈他人禦風寒〞,雖然吳哥帝國早已隕歿,但留下的文明史跡,不僅抵禦殖民帝國對柬埔寨文化的侵略,也成為柬埔寨人民戰後重建的精神支柱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Angk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